2023年才过去两个多月,科幻行业就已经迎来了多条喜讯:电视剧《三体》火爆出圈,《流浪地球2》近40亿元的电影票房……开年的这股科幻热潮可谓来势凶猛。观众们在憧憬着下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科幻作品,而行业内则寻觅着下一个比肩《三体》的爆款,圈里圈外,科幻的话题度都被直接拉满。
影视行业的动作直接呼应着这股热潮。就在今年2月,推出《三体》电视剧获得成功的腾讯视频,又一口气官宣了七部储备科幻片单,这其中既包括《三体Ⅱ:黑暗森林》这样备受期待的剧集,也有其他作家的小说改编和原创项目。优酷也推出了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网剧《梦之海》,该项目同样在2月份开机。短时间内,一批科幻项目密集的立项官宣,还有一些已经制作完毕的科幻作品,同样也计划在今年推出,大有借着这波热度为中国科幻添砖加瓦之势。
就在这股科幻热潮来袭的当下,战斗在科幻一线的业内人士有何反应?娱乐资本论为此走访了数家业内公司,和他们进行了交流,其中既有行业上游的科幻IP开发公司,也有开发项目的制作团队。听他们讲述自己从事科幻项目的经验得失,聊聊对于这波科幻热潮的观感,有助于我们理性判断这到底是真的科幻热潮还是一阵风刮过?它对于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又有何影响?
【资料图】
三次热潮起起伏伏,刘慈欣热度持续不减
回顾中国科幻近年来的发展历程,这不是它第一次被如此追捧,早在2015年的IP热潮中,科幻就跟着热了一次。当时已经有千万级别的IP版权费出现,但科幻IP的价格普遍不高,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。
“当时科幻IP的价格一般是十万级别。”微像文化CEO、影视项目出品人、制片人张译文对小娱回忆道。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科幻产业的公司,微像文化见证了中国科幻行业从最初的蛮荒之地到如今的热潮涌动,因为见得多了,所以心态更加平和,在张译文看来,2023年的这波科幻热潮应该算是第三波了。
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,随着喜剧、推理、爱情等类型片的不断发展,科幻这一类型片必然会有人尝试,只是是时间早晚而已。故事要从2015年游族影业的《三体》电影媒体发布会说起。”作为当时在现场的亲历者,张译文回忆起了那场极有标志性意义的发布会,“有资本愿意投入十亿级别的资金在科幻领域,这对科幻来说相当于加了一把火,那年大量的科幻IP被买走,可以说2015年的科幻热潮最直接的体现就是IP热。”
“到2016年的时候,版权积压就比较严重。无论是平台还是影视公司,IP库存都非常庞大,包括科幻在内的所有知名IP都被抢得差不多了。但版权转化到作品落地需要时间,这些IP怎么做?谁来做?什么时候能做出来?没有人能回答。”
2017年,IP去库存的压力巨大。“2017年对于科幻来讲是个低谷期,也是整个影视行业的低谷期,当年推出的很多IP改编作品口碑都不好,相当于消耗了原有的IP价值。热钱开始远离影视行业,而科幻作为所有IP里改编难度最大的,自然就更没有人愿意去碰了。”
2017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,对影视行业来说是热钱逐步往外走的两年,整个行业都在埋头做事。直到2019年年初,《流浪地球》和《疯狂的外星人》两部科幻电影上映,又一个拐点到来了。随着这两部电影上映带来的热度,各大公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幻储备,但是后续上映的《上海堡垒》等作品,又迅速令市场对科幻持怀疑态度。疫情更是直接打断了这股科幻热潮。
2020年的疫情对影视行业影响巨大,但新的机遇也在其中孕育。“文娱产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,它往往会逆势发展,这点在疫情三年的感受很明显,因为头部效应,大量资金流向行业的最顶端,科幻作为所有题材里面最顶端的题材,真的是在逆势发展。这三年在外界看来,科幻是停滞的,但是作为业内人士来看,这三年始终在往上走,只是没有出圈而已。”
经过三年的潜心修炼,2023年,中国科幻终于迎来了新的热潮。但是这股热度背后,对于不同的项目,市场的反应也是存在差异的。张译文对目前科幻市场项目的热度优先级别做了划分,那就是刘慈欣长篇>刘慈欣中短篇>其他作家作品>原创项目。可以说只要是刘慈欣的作品,都有着巨大的市场吸引力。
“刘慈欣的作品,不论体量是大是小,都受到极大的关注,我们微像手里有一部刘慈欣的IP——《超新星纪元》的动漫版权,就强烈感受到大刘老师对于行业的吸引力。可以说做了这么多年科幻,眼看着行业起起伏伏,很多事情司空见惯了,但路漫漫其修远兮,科幻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。”
缺乏经验容易踩坑,行业积累需要时间
对于投身科幻行业的人来说,这波科幻热潮令他们喜忧参半。喜得是,科幻被更多人看见,忧得是,除了刘慈欣的科幻之外,其他人的作品能否也被观众喜爱和追捧。不过在这喜与忧之外,从事科幻项目开发的团队首先要面对的是技术上的难关。
在科幻这个类型里,项目主导者个人对于科幻的热情很重要。此前小娱在采访《三体》总出品人孙忠怀时,他就表示过开发《三体》是一个偏感性的决策,并不是纯理性的判断,这跟他本人是重度科幻爱好者有密切关系。《火星孤儿》也有着同样的情况,该项目的制片人陈炼是有着科幻情怀的,如果仅靠市场评估,在当时他绝不会做这样一个项目。刘慈欣曾经说过:“科幻是需要情怀的。知识可以弥补,情怀没办法弥补。”正是在科幻情怀的驱动下,《火星孤儿》的剧集开发一点一点朝前走。
“我们把这个项目的困难估计得非常足了,但在推进过程中还是超乎了我们的预计,无论是投入的工作量还是时间,整个制作周期都超出了规划。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,一是想着精益求精,现有条件下争取做到最好,二是缺乏经验,剧中涉及的特效、高难度的建模,比预期的难度还要高,技术上的亏吃了不少。”尽管在拍摄《火星孤儿》之前,预算上就做了充分估计,但是超预算的现象在所难免,但是资金问题并不是《火星孤儿》的难题,技术问题才是,这个技术难题可以分为软硬两大类。
软性层面的技术难度就是剧本改编。国内成熟的科幻编剧非常稀少,想把好的小说文本变成好的剧本,这个跨越本身难度就很大。摆在创作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,是否严格还原原著?《三体》电视剧的成功证明了严格按小说拍科幻没有问题,但是毕竟不是所有的IP都像《三体》那样有庞大的粉丝受众,所以在改编过程中,对原著的取舍问题很考验编剧。
如何勾勒情感线,这是《火星孤儿》剧本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。最初剧本中设计了一条爱情线,同时强化了一条父子关系的亲情线。后来研究发现这样的设计对于《火星孤儿》是不太合适的,最终把爱情线整体删除。另外《火星孤儿》中有些一些对现实的关照和思考,作为小说阅读问题不大,但是放在剧集里面,呈现方式有困难,对于作品的节奏也有损害,所以做了相应的改编。最终这个剧本前后大改三次,而细节的打磨则不计其数。
硬性层面的难度在于道具制造、后期特效等方面。
因为疫情的缘故,没有办法寻求外部合作,于是《火星孤儿》的合作对象都是在国内范围进行挑选。像剧中的特殊服装宇航服、外骨骼机械臂等都是出自《流浪地球》的造型指导王熙雨,负责剧集后期特效制作的团队是聚光绘影,他们在经验和技术上都是国内一流的。
和外界的一般看法不同,在陈炼看来,中国科幻产业在技术实力上和国外的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,早期通过承接外包订单等方式,培养了一批熟练的人才。《火星孤儿》中的道具和场景涉及大量的工业设计、产品制造,这些设备都是通过3D打印来制造的,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,通过努力基本可以达到设想的状态。
“举个例子来说,《火星孤儿》里面有个名场面:水下考试。这个非常考验技术。如果想要降低难度的话,我们可以通过吊威亚来解决,但是那样体现不出来科幻感,最后我们做出了全套由电子控制的机器,还原了原著里的场景,既要考虑技术问题,还要考虑安全问题,在这中间反复推翻修改,最后成功了,效果很不错。”
陈炼感慨,做了科幻之后才明白什么叫电影工业,那种部门之间密切的配合,需要极为极为精密的对应,前期的小失误可能需要后期花费较大代价去弥补。“因为没有经验,搭景的时候想着搭一部分,靠特效去弥补,结果后面发现涉及到打斗场面,不是实景,交互效果很差,最后又要通过CG去做这个打斗的场面,仅仅2分钟左右的戏,就要花费一部网大的价格,还额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,而这些成本原本在前期是可以规避的。”
因为缺乏经验,不知道哪个环节会出现失误。在科幻这条路上,即使国内最有经验的团队也需要边摸索边前行,毕竟可供借鉴的样本量太少,而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。对于这点,陈炼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:“科幻这个行业非常注重技术的积累,想要整个行业的水准提升,确实需要一批项目让这些公司成长。很多人才没有持续的项目来锻炼他们,可能就会被其他行业,比如游戏吸引走。我希望国内科幻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,在这种氛围中带动科幻行业的工业水准。”
眼前虽是幼苗,假以时日终成参天巨树
不是所有的人都对科幻赛道信心满满。小娱在采访了多家公司之后发现,即使是正在推进科幻项目的制片人,也会有人在某一瞬间犯嘀咕:中国真的需要科幻赛道吗?或者说做科幻赛道,真的能成吗?
反对的声音永远存在,“中国没有科幻的土壤”、“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够支撑科幻”……每一条理由都可以杀死中国科幻,然而中国科幻还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。如果说2019年是中国科幻元年多少有些勉强,但是到了2023年,中国科幻确实形成了一股更为强大的热潮,科幻的势头已经起来了。我们对于这个科幻的势头判断基于以下四点:政策、产业、作品、受众。
从政策上看,有国家层面的支持,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、中国科协印发了《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也就是“科幻十条”,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、发行放映、特效技术、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。
从产业上,科幻已经形成了一种规模。近五年上映的几部科幻电影,累计票房超过百亿,这证明了科幻电影确实可以持续产出高票房。在这些作品的背后,是中国科幻锻炼出来的一批人才,他们经过市场检验,涵盖了从剧本创作、项目管理以及服化道设计等整个产业。
从作品上看,科幻覆盖了多种类型渠道。电视剧《三体》登陆央视,代表了一种主流的认可态度。科幻电影也无需多言,多部几十亿票房的电影也证明有足够的影迷支持。哪怕是《三体》动画口碑失利,但是其讨论度和流量依旧达到了非常热的地步。
从受众上看,科幻有了肯为之买单的基本盘。《流浪地球2》的周边衍生品众筹破亿,《三体》的周边持续热卖,这都非常具有代表性,说明科幻这一门类里有一个庞大的付费群体,他们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去支持,而他们正是中国科幻最有价值的基本盘。
从这四个方面来看,中国科幻的发展势头确实已经起来了,不断壮大的科幻基本盘,刺激着行业的进步。回顾这些年科幻行业的起起伏伏,IP热的时候,科幻踩了IP的坑,新一轮科幻项目的开发推进中,又踩了一批技术的坑。但是我们相信,当所有的坑都踩过一遍之后,迎接中国科幻的将是一条坦途。
标签: